从抗美援朝电影中的女战士形象,看中国电影审美观的嬗变

编辑:admin 日期:2019-05-26 12:35:08 / 人气:

央视六频道相继播放了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老电影,包括《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冰血长津湖》《铁道卫士》《长空比翼》《烽火列车》,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在这些影片中,那些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战争的女性身影,成为电影里的一道不能忽略的风景线。
“战争让女人走开”,它的正确性在于,战争让“女人这个角色”走开。战争中不可能没有女性的参与,但是在战争中,是不存在女人这个性别的。女人在战争中,只能有一个称号,叫战士。
在最近播放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中,都有女人的参与。而其中,长影演员杨洸相继在两部电影中扮演了志愿军女战士的形象。
这就是1958年由八一厂拍摄的《长空比翼》与1960年由长影拍摄的《烽火列车》。
拍摄《长空比翼》时,杨洸26岁,正是一个女人的风华正茂时期。当时杨洸刚刚分配到长影,八一厂很想把她留下来,但是杨洸难以割舍在长影厂刚刚建立的一份新感情,还是选择回到了长影。不久之后,她就与另一个名声更为响亮的演员庞学勤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长空比翼》中,杨洸一人扮演了两个角色,两个角色都是志愿军战士,一个文静,一活泼。可见,杨洸的形象特征,颇受当时主流电影审美观的衷爱。
杨洸扮演的女战士,是从一个农村姑娘走进军伍队列的,这样,在影片里,杨洸实际上扮演了三人角色,因为在成为志愿军战士之前,杨洸还塑造了纯朴、羞涩的农村姑娘梅花的形象。
在影片里,杨洸把农村姑娘的阳光灿烂、天真纯朴而又娇羞无限的神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其实杨洸出身于北京一所大学教授的高知家庭,并不具备农村姑娘的实际生活体验,但她却在影片里很好地把握了农村女孩的那份朴素纯真的一面,这其中固然有演技的元素,但更多的是杨洸的样貌特征吻合了五十年代的审美观。
这个女性审美,就是注重女性的健康的美,杨洸长着一张银盘大脸,明眸皓齿,两腮丰满,双眼有神,这样的演员,在今天的娱乐圈的流行风中,显然不匹配通行的美丽观,但在五十年代,杨洸的这样形象,却成为了一种标配式的女性形象代表。
《长空比翼》里,杨洸扮演的农村女孩,脱掉了女儿装,成为一名志愿军女战士,军装让她展示出一名女人飒爽英姿的一面,也构成了电影里情节线的一个重要的源头和由头。
女性用她们对战争的参与,从情感与道德上,支撑起了战争的理由。她们对英雄的陪衬与支持,也让参加战争的战士们的热血中,渗进了几许温润。在影片里,当有一个代表着当时最流行的审美观念的女孩,在战机降落时守候在机场旁边,电影用以说明的嘉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杨洸在接下来参加拍摄的《烽火列车》里再度扮演了出入朝鲜战场抢救伤病员的志愿军女战士。而同时,她还是影片上英雄司机的未婚妻,她在影片里的矫健的青春形象,几乎与《长空比翼》一样,推动了电影情感线的人物刻画与塑造,成为电影里的温润与温情的部分。
但后来杨洸却销声匿迹了。如果不是最近抗美援朝电影重新回到观众的视线,几乎人们已经遗忘了杨洸扮演的角色形象。
这主要原因是杨洸后来患有眼疾,几乎失明,《烽火列车》也成了她最后参加演出的电影之一,所以,她没能在中国电影里塑造出更多的让人记忆深刻的银幕形象。
杨洸演的小翠
她在1960年参演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农村姑娘小翠,但因为生病的缘故,1963年拍摄的该片续集,杨洸无奈退出了角色塑造,而这一角色,则由长影演员宋雪娟代替。
宋雪娟演的小翠
这次电影频道公映的几部影片中,宋雪娟也曾明媚地登场,她在《铁道卫士》中,扮演那个同样阳光灿烂的报务员。
宋雪娟的《铁道卫士》中
从相貌来看,宋雪娟比杨洸要瘦一点,与当时的主流女性审美,显得更青春洋气一点。
在《上甘岭》中,扮演影片中的唯一的女战士王兰的刘玉茹,也与杨洸有着相似的样貌特征,那就是有一张饱满的圆润的大脸盘,体现着中国人对女性大圆脸的喜好情结。
《上甘岭》剧照
当时她22岁,本来电影已经选了一位歌剧演员扮演这一角色,但刘玉茹同样的银盘大脸的样貌更契合时代的审美期待,所以,她成了这部电影里的王兰的扮演者。
陶玉玲在《柳堡的故事》中
而在当时军事影片中屡屡出演且比杨洸更为著名的演员陶玉玲,与杨洸放在一起,就像是双胞胎,她们都有着一张珠圆玉润的大脸盘,一对寄寓在大脸盘上才能够相得益彰的酒窝,再加上那像月光一样皎洁的微笑,构成了最为典型的五六十年代女性审美的标志性风范。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陶玉玲出生于1934年,只比杨洸小两岁。她在《霓虹灯下的哨兵》里扮演一名军人的妻子。如果杨洸不是因为生病,过早地退出演艺事业,很可能陶玉玲在那个时代受到观众的众星捧月追捧的幸运,要分给杨洸一部分。
可以看出,当时电影厂对女演员的选择中,都用了一种同样的审美尺度。流风所及,这种审美风尚,甚至到了八十年代出现的《高山下的花环》中,剧中人物靳开来还调侃连长钟情陶玉玲这样的妹子。
看小说中的描写:
“指导员,你还不知道吧。要是《霓虹灯下的哨兵》在这里连放一百场,连长准会看一百次的。你知为啥?”靳开来先卖个关子,接上说,“别瞧连长这副穷样儿,命好摊了个俊媳妇。媳妇姓韩名玉秀,长得跟电影上演春妮的演员陶……陶啥来?”
《高山下的花环》剧照
后来拍摄电影时,扮演梁三喜妻子的女演员,同样选了一个脸蛋丰满的演员来扮演,以向五六十年代的女性审美致敬。
可见,这种珠圆玉润型的银盘大脸样式的女性审美潮流,一直延伸到八十年代。
《心灵深处》中的刘晓庆
刘晓庆1982年曾经参演过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心灵深处》,可以说,刘晓庆是中国审美嬗变流程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最初走上银幕的刘晓庆,是以她的结实有力的大脸盘而在银幕上虎虎生风,加上她的标志性的灿烂微笑,构成了刘晓庆的气场与力场。
在《心灵深处》里,我们依然恍惚能看到刘晓庆身上滞留的杨洸在抗美援朝影片里的那种健康丰润的形象基调,但随着“锥子脸”在女演员中的大面积流行,刘晓庆的这种滞后的审美显然也跟不上潮流,但从不甘落后于时代的刘晓庆竟然神奇地使自己的脸型特征发生了嬗变,竟然能够让过去的肌理微丰的银盘大脸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巨大变迁。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永远与时俱进的刘晓庆的时尚面孔。
为什么女性形象在中国电影中,会发生审美观的巨大变化?
我想,这可能与各个时代的不同期冀有关。五十年代,刚才走出苦难深重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人,更痴迷于女性身上的健康光泽,肌理微丰,意味着生活条件较好,所以,流行那种脸蛋丰润、肌理微胖型的女性形象。到了九十年代,尤其今天“锥子脸”大行其道的时代,更看重的女性的曲线玲珑,没有肌肉胡搅蛮缠的瘦削型显然更能衬托出女性的内在气质以及与灵魂的无缝接近,从而使这样的妆容遍地开花,四处弥漫。
如果说八十年代的丰满型形象的最后一个孓遗,应该算是任冶湘,但她的面容一直带着孩子般的稚嫩气息,后来她因为身患有病,退出了演艺生涯。
《平凡的世界》1989版
她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就已经查出患有甲亢,在剧中她的容貌,已经与早期的电影中的清纯形象有了较大差距,也许她的退出,宣告了一个女演员审美观大裂变的时代,不易觉察但却掷地有声地来临了。

现在致电 0731-655877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