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塑造“全球中国”形象
编辑:admin 日期:2019-04-24 11:57:50 / 人气:
------------------------
“在共建‘一带一路’伙伴网络过程中,媒体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4月23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首届理事会议在北京人民日报社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会议的贺信中指出,要发扬丝路精神,加强沟通合作,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更多惠及沿线国家民众。
长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信息和舆论传播格局始终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少数国家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掌控着世界大部分新闻、信息和舆论的生产和传播,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建构起一套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旨在维护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传播中的优势乃至垄断地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服从于这一“秩序”,被控制、受支配。其境遇诚如马克思所言,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值得深入思考。
“一带一路”引领全球传播新潮流
2016年以来,西方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黑天鹅”事件标志着当今世界进入“后西方”“后秩序”的时代,以“启蒙”“现代性”为核心的“欧洲文化想像”和1945年以来建立起来的“美国秩序”正一步步逼近内爆和崩塌的边缘。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人物纷纷放弃了“全球领导者”的角色,世界进入了一个充满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历史节点。
历史上的全球化浪潮大致可以被分为三波。第一波是发端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早期的“英式全球化”,以直接的军事征服和政治、经济、文化殖民为主要特征,旨在扩大帝国版图,强调实地的“在场效应”。在这一波全球化浪潮中,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并成为全球秩序的制定者和仲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式全球化”兴起。与“英式全球化”不同的是,美国并不强求“在场效应”,而是更看重文化和价值观的隐形植入。虽然二者在全球化的侧重点和实施手段上有所差异,但两者的要旨基本相同,都体现了“强权即公理”“赢家通吃”等“现实政治”的法则。
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提出并逐步丰富完善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前述两种模式不同,“新全球化”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类似,更倚重以“天下”为核心理念的“观念政治”“怀柔远人”的道义感召力,以及商贸、文化领域的互通互联,最终实现的是人类不同群体和文化的共生共荣。
同样道理,媒介和文化领域的“新全球化”模式也是以“对话、合作、调适”,而不是西方强势媒体所奉行的“对抗、征服、垄断”,为其基本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战略重点转移到构建以“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负责任大国”为特征的“全球中国”形象。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下,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在内容、渠道、技术等方面进入快速提升的阶段,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地生根,开始引领重塑全球传播新秩序的时代潮流。
“一带一路”打造中国故事2.0版
从传播内容方面看,“一带一路”倡议应该成为通过中国故事2.0版本打造“全球中国”形象的新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中国故事1.0版本塑造的“开放中国”形象主要以西方为参照,聚焦于发展中国家中所特有的“影响焦虑”和“接轨心态”,重点讲述当代中国如何在西方世界体系中重新崛起、超英赶美的故事。这类叙事虽然有积极和励志的一面,但也容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冲突引发战乱)、“金德尔伯格陷阱”(世界秩序更迭造成“全球公共品”的匮乏而引发战争和金融危机)等固有窠臼,“中国崛起”这一对世界有重大积极意义的事件,也会成为西方媒体建构“二元对立”斗争叙事,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出发点。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我们基于“天下”“和、仁、大同”“世界主义”等理论框架,侧重讲述中国如何与世界共同发展、推动东西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生共荣、共享共治。如果说中国故事1.0版本讲的是中国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了经济的腾飞,那么2.0版本则是从“世界主义”的视角出发,讲述各个国家如何搭中国发展的“便车”实现全球范围的“新发展”。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道路的核心内容之一,与GDP中心和消费主义至上的西式“现代化”理念有着显著差别。尤其是在西方世界普遍遭遇困境的当下,许多人都将目光投向中国,期待我们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国家形象和软实力提升恰逢“战略窗口期”。如果我们能把握机遇,着力打造中国故事的2.0版,那么长期以来困扰对外传播的意识形态“瓶颈”就有望获实质性突破。
“一带一路”塑造国际舆论新版图
新思路引领新时代,新作为开启新航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和世界进入“新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正成为“新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也塑造着未来全球新闻舆论场的新版图。这个新版图与英国学者爱丽莎·罗伯特森提出的“媒介化世界主义”(mediated cosmopolitanism)不谋而合。所谓“媒介化世界主义”意味着在社交平台兴起导致传播生态“浅表化”“稀薄化”的当下,主流媒体应当肩负起“增稠加厚”(thickening)的使命,即对根植于不同历史和文化语境下的多元内容和不同声音进行“复调传播”,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共生共荣,彻底消解“美式全球化”主导的同质复刻和单向传播,转而践行世界主义语境下的、追求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型媒介文化,这既是中国对外传播工作对“新时代”全球新闻传播的发展变局所作出的回应,也是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新界定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回望70年,“红色中国”“开放中国”“全球中国”的更新迭代,串联起新中国形象再建构的主线,既绘出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轨迹,也融入了几代对外传播工作者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激情与智慧。根据盖洛普公司2019年3月发布的对133个国家的民调结果,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可中国是新的“全球领导者”,这个比例超过了美俄英等“守成大国”。这充分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的“新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全球中国”形象将会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接纳和信赖,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因缘际会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