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以兰州为例》序

编辑:admin 日期:2019-03-24 13:01:03 / 人气:

  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是由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塑造的。或者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器物的,风俗的……或者建筑的,服饰的,文字的,口传的,展演的……不同的方式展现其不同的层面。而文学的书写,是多种方式中的一种。那么,文学书写的城市文化记忆有什么特点呢?这是青年学者郭茂全博士的专著《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以兰州为例》所要告诉我们的。
    城市文学书写是最富有思维发散性和灵动性又最不易被“抹除”的一种城市文化记忆。就今天的兰州城来说,连一点儿古城墙都看不见了,现代化的过程将古代城市历史文化的形象扫荡殆尽,几乎找不到一点儿印迹,这是千年古城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好在我们还有文学。《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的贡献之一,是将有关书写兰州的文学作品做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尤其是对当代作品的分类整理分析,具有第一手史料的价值,因为人们容易忽略的往往是眼前的事物和身边的史料。著作涉猎了众多的诗人、作家、散文家及其作品,第一次系统地展示了关于兰州城的文学书写的阵容,在此基础上,茂全以古今诗歌、现代小说和散文为对象,探讨这些文学书写如何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兰州城市形象,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记忆。作者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告诉我们,兰州城市文化形象在小说、散文、诗词等文学体裁中有着多样化、个性化的审美表现。“兰州城市形象经历了边关城池、藩王都城、陇上乐土、现代都市的审美形象的嬗变。”唐宋金元时期诗词中的边关城池形象,明代古体诗词中显现的藩王之都,清代本土诗人笔下的“陇上乐土”,都成为后世人们的集体记忆。这彰显了文学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忆特色。
    《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还告诉我们,文学中的城市文化记忆,是城里人的“乡愁”。它有作者对这个城市的观察和情感寄托,有讲述者的思想、姿态和角度,文学的文化记忆是个人经验性的,也是想象性的和体验性的。于是,“城市文化的文学书写”在研究者眼里就有了学理意义:“作家对城市的态度是怎样的?城市文化如何影响作家的生活体验与审美体验?城市文化如何影响作家的文学想象与文学叙事?作家的城市审美想象与作家的城市文化记忆关系如何?作家如何利用城市空间形象传达历史文化内涵与现实生存意义?城市文化与文学活动的动态依存关系能否激发及如何激发全新的文学话语范型?”这些问题,也正是本书研究的重点,通过文学现象的分析,揭示由文学作品表达的对于城市文化精神的凝聚和提升。
    一城市有一城市的传统,一城市也有一城市的品味,《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所要达到的深度,是挖掘兰州城市形象在文学中的“定格”“活态”以及“复活”的文学路径与表现特色,这形成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即尽可能地使文学作品成为一种“存在场域”,在诗歌中寻觅和凸显各种相关的意象、意境,在小说中发现典型人物和城市环境,在散文中发现城市情绪和诗情画意,由此体味城市文化的传统和品格、底蕴和趣味,从这个角度说,这是对当代兰州城市文学书写的一次集中审美欣赏,也是城市书写专题的阶段性成果评价,对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城市文学的书写都有启示意义。
    中国的城市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许多值得珍藏和定格的文化记忆随着城市化进程正在淡化和消失,唯有文学书写不受制约,为我们保留永恒的记忆。对这种书写的探索和鼓励,是文学批评者和研究者责无旁贷的职责,郭茂全及其《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一部有特色的理论专著,它的学术性与范式创新性值得充分肯定,也值得读者品读和欣赏。
    我们期待茂全在城市文学书写方面有新的收获。
    郭茂全 文艺学研究所副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文学批评、生态诗学及汉语课堂教学研究,学术兼职有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分委员会秘书长。

现在致电 0731-6558777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