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彩剧作中的经典形象照亮现实生活-新华网
编辑:admin 日期:2018-08-09 08:50:34 / 人气:
人性底蕴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把脉时代进程、深掘生活底蕴、引领百姓认知”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良传统。60年间,一大批电视剧人充满诚意地表现改革深化期与攻坚期的复杂社会现实和观念碰撞,多维度地展示时代变迁中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直面社会焦点话题,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引领大众文化认知,回应百姓心灵呼唤,对于争议话题敢于和善于碰触、正视与表态,彰显出电视剧人难能可贵的使命、担当、情怀。那些脱胎于生活、着眼于实际、聚焦于热点的现实主义作品,尤其是其中的主人公,给观众带来最真切的情感触动与最深刻的心灵共鸣。
《情满珠江》里的梁淑贞,作为“改革弄潮儿”的典型代言人,向我们折射出面对物质诱惑和精神诱惑时的理性定力与是非抉择;《苍天在上》中的黄江北,作为临危受命的代理市长,凭借至正至诚的信念、有胆有识的素养、能屈能伸的智慧,引领起社会之正气,树立起从政者之楷模;《鸡毛飞上天》中的陈江河,作为白手起家的商界传奇,生动诠释出“诚信”在经商和做人上中流砥柱式的灵魂性价值。这些人物身上,既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又表明了宏观环境和微观个体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与此同时,从《渴望》中的刘慧芳、宋大成到《过把瘾》里的方言、杜梅,从《金婚》里的佟志、文丽到《父母爱情》中的安杰、江德福,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到《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毛豆豆,他们用不同视角解读了“幸福”的多重含义,以亲情、爱情、友情的中国式表达抚慰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心灵阵痛,传递出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意蕴,从《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王起明到《永不瞑目》里的肖童,从《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到《奋斗》里的米莱,着力刻画了不同领域里的寻梦一族追求人生价值,为理想而坚持、忍耐、打拼的生命历程,为昂扬的励志精神涂上了一层温暖的人性底色。
这些在观众口碑中诞生出的经典形象启示创作者:倾真心才会得民心,接地气才会有生气。只有将真实的社会生活融入生动的艺术创作,让作品中的感人瞬间激发生活联想、丰富伦理感知、契合内心期待、引发情感共鸣,艺术地呈现社会生活中的常识高下、常情冷暖、常德好恶,生动地诠释小人物对美好梦想的期盼与奋斗,才能在受众的多元文化选择中实现作品口碑与市场的双赢。
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是精神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深邃,从不同角度记录着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光辉足迹,为华夏儿女构筑着心灵栖息地。电视剧人须百倍珍惜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自豪地对待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守护好民族文化瑰宝,传承好中华文史精粹,辩证把握、理性萃取深厚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通过各种方式熔铸到创作实践中,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凸显出沁人心脾、滋人心智、撼人心魄的民族情怀、社会责任、道德光彩与文化品性。
《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解放》《恰同学少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塑造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常常融汇爱国精神、理想主义、英雄情怀和人文元素于一身,令观众在他们的人格魅力中共同领略国家集体记忆与民族精神历程中的华彩篇章。《闯关东》中的朱开山、《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大宅门》中的白景琦等,着力彰显国人“忠义诚信”的人格操守、“爱国为民”的生命格调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散发着深沉厚重的历史美学品格,为当代国人建构起鲜明的道德文化坐标。除此之外,一大批高品质历史正剧和名著改编剧让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一些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走上荧屏,在文字向影像的转化中,使更多观众从人性的视角洞察到历史的纵深,领略到经典的魅力。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勃兴与发扬光大,是实现民族伟大梦想的题中之义,也是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的彰显之地。电视剧的社会影响之大注定了其文化责任之重,如何在策划与编创中更加精准地辨别、萃取中华文化精华?如何更好地通过全息化的视听语言使民族文脉实现整体传承、优化传播?如何独具匠心地完成“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当是每一个电视剧人所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
融媒时代呼唤艺术形象的引领
艺术是人类认知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60年来,气象万千的国产电视剧,虽然大多每部只有几十集的容量,却能让观众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尤其是那些“远在天边,近在心间”的经典形象,一方面,可以让人们的意识穿越时空隧道,“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去观照现实世界中无法感知的缤纷景观;另一方面,其骨子里所承载的历史纹路、文化基因、民族精粹、道德力量和人格光辉,对人们的精神成长和心灵建构,有着春风化雨、滴水穿石般的浸润作用。
“多屏时代”的来临,悄然改变着人们对电视剧的观赏方式,甚至影响着电视剧的创制思维,但不变的是“内容为王”。观众最渴望的还是拥有一方精神家园作为心灵栖息地,因而始终都满心期待故事里的“人”带来的那份由衷鼓舞、感动与慰藉。
如果把方寸荧屏比作一面镜子,那么“剧中人”其实又是“镜中我”。观众在各种大屏小屏前注视“他人命运”之时,心绪总能“进得去,出得来”,忽而移情至人物的喜怒哀乐,忽而回归至自我的追忆反思,因为那些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实乃“另一种真实”。缘于此,远至神人仙者,近至左邻右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可成为电视剧的主人公,都能成为人们安置情感的寄托、反观“本我”的“他者”、走出迷惘的明灯、实现梦想的标杆。
然而近些年来,电视剧的资本投入越来越大了,数量和类型越来越丰富了,真正能够走入并留存于观众内心的荧屏形象却越来越少了。无论个中原因如何复杂,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电视剧人的不忘初心和工匠精神。全媒体环境中精神产品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共生,使得大众更加需要优质艺术形象的正面示范和精神引领。回首60年的国产剧发展史,那些经典人物陪伴着人们、温暖着人们、照耀着人们,在今后若干个“60年”中,不论电视剧的呈现样态、传播方式如何变迁,但愿还有更多光彩熠熠的人物形象与观众相约、相守。
(作者:闫伟,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1
责任编辑: 张淳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服装导购的年龄悄悄往上走了 “形象气质佳”悄然隐去09-17
- 穆里尼奥:卢卡库是球队的形象 德赫亚世界最佳09-16
- 王府井国际品牌节首次引入体育赛事 宝力豪形象大使出炉09-14
- 篮球世界杯倒计时一周年 易建联当选形象大使09-13
- 中国代购人员在韩免税店发生冲突 中使馆吁维护形象08-27
- 大型外宣形象片《投资贵州》昨日开机08-25